分享基地

史海风云

墨子、甘地與托爾斯泰

网络转载 2018-04-10 史海风云 25,209

a1.jpg

當年,美伊戰爭爆發,雖屬意料中事,還是讓我頗感震驚。就像人們明知自己早晚會死卻仍然忌諱言死一樣,我是從不願意逼迫自己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戰爭的。這場戰爭使我想起了三個人物,就是題目中那三位,他們都曾經在行動和理論上反對過戰爭。
 
墨子反對的是侵略性的戰爭,是他所謂“強淩弱,眾暴寡”的戰爭,但他並不反對抵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戰爭。墨子也曾憑藉自己的智慧阻止了多次戰爭,如《公輸篇》中記載的止楚攻宋的事蹟及《魯問篇》中止齊伐魯、止魯攻鄭的事蹟,都是值得在歷史上大書而特書的。但不知為什麼,人們對墨子總是缺乏應有的尊敬與感戴。他在世的時候,就屢屢碰壁,死後一千年,也只有一個韓愈與之遙相呼應而已,難道果如魯迅所說,偉人只是群眾唾沫的替代品麼?
 
不同于墨子,甘地與托爾斯泰反對一切形式的戰爭。在《復活》的最後,托爾斯泰借聶赫留朵夫的思考為自己找到五條生活準則,其中就有這樣兩條:“愛敵人。勿反抗。”清末民初中國有名的狂生辜鴻銘也曾與托氏有過書信來往,在信中托爾斯泰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讚不絕口,但當言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時,托氏則認為,中國人應該保持一貫的忍耐性格,放棄暴力抵抗,這樣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我相信,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決非站在沙俄立場上來勸止中國的抵抗,這只是他個人的一點見解而已,人既不能贊同其觀點,彼亦不肯犧牲自己的主見以阿附之。

 

 

受託爾斯泰影響,甘地也是一個堅決的非暴力主義者,為了抗議英國人的殖民統治及種族歧視,他曾經十六次絕食,好幾次險些餓死。甘地說:“我們只受打,不還拳,我們用自己的痛苦使他們覺察到自己的不義,這樣我們免不了要吃苦,一切鬥爭都是要吃苦的!自己受苦意味著對人的信任和希望,意味著對人性中某種善端的尊重。這也是一條自我懺悔,自我純潔之路。

最後,如果你是正確的,你就會在經受重重痛苦之後取得勝利,如果你錯了,那麼受打擊的只是你個人而已。”不管怎麼說,甘地勝利了,英國人放棄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五萬五千士兵都鎮壓不住的宗教衝突也被這個手無寸鐵的乾癟老頭平息下去。甘地是偉大的,“後代的人將很難相信,我們的地球上曾經生活過這樣一位人物。”愛因斯坦如此稱讚他說。
 
曾有那麼一段時期,我沉浸在不抵抗主義的美夢裡面,以為籍此便可建立起人間的天國,就譬如搔癢吧,通常情況下,都是越搔越癢,終至搔出血來,但如果不去管它,自己忍耐一會兒,也就沒事了。可是到了後來,越來越多的例子向我證明,一味地不抵抗太過理想化,縱然理論上正確,也終究無法適應這個現實的世界,對於眼下的戰爭,我們只有從暴力中謀求和平,別無它策。
 
新湯瑪斯主義的領袖人物馬利坦在構建自己的社會理想時提出過“以神為中心的人道主義”的概念,指在對神的崇拜中使人格完滿、實現對他人的愛的一種新人道主義。這種人道主義使“神聖的事務”與“人類的事務”一同進行,它尊重世俗事務、關心塵世幸福。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墨、甘、托三人的思想都與此概念有所契合。

人道主義不用多說,這裡只談“神聖的事務”

墨子是主張“明鬼”的,他認為人的行為應該更多地體現“天志”,才合乎大道;甘地常常一整天不說話,用以表示對神的尊敬;至於托爾斯泰,他的宗教思想也可以從《復活》最後那五條生活準則中看出——“對上帝要虔誠”。
 
其實,他們這種尊神的主張都有其社會根基。墨子那個時代,許多知識份子已不大相信鬼神,如孔子便主張“近鬼神而遠之”,老子的無鬼思想就更不用說了。墨子有見於先民對鬼神信仰的衰落,乃極力倡言“明鬼”。甘地站在維護印度傳統文化、經濟與思想的角度上,也篤信宗教,這與其抵制英貨的主張是相通的。托爾斯泰的尊神則是因為他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以個人為中心的錯誤價值取向,為防當時尚不完全資本主義化的俄國也發展至此,才大力主張把個人價值同化於對神的崇拜中,以達到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從根本上講,他們的這種主張都是具有復古傾向的,不合乎歷史發展規律,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斷定其為錯誤思想,畢竟凡事沒有一定的標準,何妨言論自由呢?而且我至今尚在懷疑,人類到底是在進化還是退化。
 
此外,在生活上,他們三人也頗有相同之處。感覺中,他們似乎都是一副苦行僧的樣子。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不治私產,其自苦程度是不難想見的。甘地出門坐三等車廂,住貧民窟,戴鐵框眼鏡,身上也只披一件自己紡織的土布而已。據雲他自南非回印度時,就已打算拋棄一切個人財產,而印度獨立那天,這位最大的功臣卻于紡紗之後,靜靜躺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的芭蕉葉涼席上睡著了,旁邊放著他的假牙、木底鞋、鐵框眼鏡和一本《薄伽梵歌》。

印度獨立不久,正趕上甘地的七十八歲生日,政府專門為他錄製了廣播節目,他仍然拒絕收聽,他獨自坐在家裡搖著紡車,聽紡車搖動時發出的吱吱嘎嘎的聲音,他說:“這是人世間微弱而淒慘的哀怨聲。”托爾斯泰出身貴族,也曾有過一段聲色犬馬的生活,但隨著年紀和閱歷的增長,他逐漸厭棄了這種生活,他開始夢想做一名農民,並付諸行動。可無論怎樣努力,人們還是把他當作貴族老爺來對待,尊敬他,懼怕他,對此,他漸漸感到無法忍受,於是在八十二歲那年,他留給妻子一封信,就離家出走了,並死在了半途中。
 
墨子我不清楚,甘地和托爾斯泰都是素食主義者,這也是他們自苦的方式之一。有趣的是,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國所謂的養生之道,故托翁年逾八十,仍能縱馬揚鞭,若非出走染病,他不會死於八十二歲。甘地活了七十九歲,雖曾多次絕食,仍然十分健康,若無謀殺事件,他也不會就此死去的。
 
還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不重視文學。《墨子》是先秦諸子中唯一不具備文學色彩的一部書籍,甘地的自傳也同樣質樸無華,托爾斯泰雖是舉世無雙的大文學家,但從他談《戰爭與和平》時那句“《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即可看出,文學對他來說,只是一種思想的載體而已,並不佔據重要的位置。刻鏤文章之色,誰雲不美?雖心知其美也,仍以思想為重,這就是他們三位的偉大之處。
 
的確,墨子、甘地、托爾斯泰是偉大的,中國、印度、俄羅斯也是偉大的。甘地被印度人尊為“聖雄”,其地位之高,不僅空前,恐怕也要絕後。托爾斯泰這個名字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簡直高於一切。獨獨墨子,一直以來都被正統人士視作離經叛道之徒,不予認可。至近代雖略有改觀,其聲名比之孔孟老莊仍是不可同日而語,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大悲哀。

 

來源:紅袖添香 作者:柳樹下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