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基地

史海风云

科学家康熙为何不愿给大清带来科学

世纪黑猫 2018-03-12 史海风云 8,823
64dfa25c4e24453b1fe230bd391827a0_1520785368_8582.jpg

爱新觉罗·玄烨肯定想不到,在去世近三百年后,他竟成了中国荧屏上最忙的人。

从男性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到女性的《步步惊心》等穿越剧,他都是当仁不让的重要人物,连他的诸多皇子个个都可以撑起一部戏。现代女性发疯似地梦想穿越过去跟四爷、八爷、十四爷还有其他阿哥来场一女多男的旷世畸恋。

如果说,满清入关拯救了中国电视剧事业,那么康熙一人就撑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半壁江山。

只关注权斗、宫斗、男女事的观众却很少知道:康熙堪称历代帝王中的“科学家”,其科学素养已经达到了当时一流水准。

8岁即位,14岁亲政,16岁除鳌拜,28岁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生的作为的确不负其“圣祖”庙号。

其勤勉好学,超乎常人,完全是一个学习狂人与触类旁通的天才,“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这样的能力,即使放在今天,估计也只有“3岁打手枪,8岁会开车,懂7国语言,从音乐艺术到畜牧养殖无一不精通”的“宇宙无敌大将军”能够与之媲美。

17世纪是人类文明大进步的时代。文艺复兴后带来了人的觉醒,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发展的神学教条权威逐步被摧毁。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世界新航路与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和向机器生产的过渡,促使技术科学和数学急速发展。

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英国国王正式批准成立了大英皇家学会。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明末清初的中国,已经被欧洲甩在了后面。

在历史的关键点,康熙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明亡后继续为清廷服务的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让年轻的皇帝大开眼界。

在传统农业社会,掌握“节气”是农业生产和帝国稳定的关键,一旦错过农时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而精准的历法则是确定时节的关键。在君权神授的时代,历法的精准度实际体现了“天子”与上天的沟通能力,涉及到皇帝的权威与神性,因此历代王朝对此从不敢怠慢。

在明末清初西洋历法与传统历法的比试中,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方法大败中国儒生。这使康熙对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知识发生了浓厚兴趣,并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向西方科技学习,并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大量康熙留下的各种科学仪器和计算工具,称之为“康熙科技馆”也不为过。

可以演示太阳、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以及日月蚀等天体运行情景的浑天仪;标有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等坐标的地球仪;在世界第一台盘式手摇计算机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版手摇计算机,除了法国原版所具备的加减乘除运算外,还能进行平方、立方、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

康熙还学以致用,亲自实践检验西方科技成果。在康熙身边三十多年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其所著《康熙皇帝》中说:“他把在几何学中学到的最有趣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及使用一些天文仪器,看作为一种乐趣……皇上使用这些仪器,有时测量某座山的高度,有时测量某个显眼地方的距离。这些测量都是在随驾朝臣面前进行的。”

康熙的科学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当时中国顶尖的科学家。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初,康熙召大学士、九卿至御前,命人取来日晷,用笔画出正午时光影应在的位置,一行人一直在日头下等到正午,以检视皇帝的预测,果然吻合。大臣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他可以在野外,根据星座的位置熟练计算出准确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远处的准确高度与距离。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绘制成《康熙皇舆全览图》,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梯形投影技术等在全国大规模实地测量,被视为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

中国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叫梅文鼎,被后世誉为清代天文算法“开山之祖”。康熙四十一年南巡时看到梅文鼎的著作《历学疑问》三卷,认真阅读并批阅,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什么错误,但算法不够完备。能从专业角度挑出当时学术权威的问题,可见当时康熙的数学水平已经属于中国顶尖。

康熙本人是天花的受害者——儿时大难不死,脸上却留下了星星麻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医学令他颇感兴趣,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他亲自提倡种痘以防天花,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部民种痘。

当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都还在埋头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不知道科学为何物时,康熙已经在睁眼看世界了,并且站到了科学的前沿。

但是,站在历史转折点的康熙,终究没有超越他的时代。

有历史学者扼腕叹息:康熙如果在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巨大权威和影响,在全国大力倡导西方科学,说不定中国就与同时代的欧洲步入科学昌明的时代了。

科学家康熙为何不愿给大清带来科学呢?

从根本上讲,学习西方科学与学习汉文化一样,是康熙作为一个异族帝王的自我修养与统治之术。

满清入主中原,其领导者如果不能比汉人还熟悉汉文化,比读书人还更有知识,就会始终被人视为“蛮夷”。可以说,知耻后勇的心态给予了康熙不竭的学习动力,永保大清江山千秋万代是其终极目标,只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事他都勇于尝试。至于普通老百姓,越是麻木、愚昧与自私的一盘散沙状态越有利于专制。

正如学者李亚平所说:“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科学素养的皇帝,但他只会考虑个人权力的实现和一家一姓的统治,绝不会推广科学,绝不会考虑一个民族未来的长远发展。然而,国家一旦有事,朝廷有难,他们会毫不犹豫将人民绑架到他们的破船上。”

因此,科学家康熙始终将“科学”严格地控制在自己的“小圈子”范围内,如同最高权力一样神秘而高冷,甚至连他的爱新觉罗子孙都没有培养起科学的兴趣。

康熙死后70余年,率先实现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以为乾隆祝寿的名义,于1792年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他们横穿整个中国,看到“乾隆盛世”是一个让他们大跌眼镜的贫困、愚昧与落后的国家。英国人的结论是:“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其实,连康熙的孙子对“科学”的兴趣都大大倒退了。

乾隆对于英国使团提出的改善两国贸易,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请求,嗤之以鼻。英国人认为会让乾隆大吃一惊的,体现西方最新工业成果的马车、战舰模型、洋枪洋炮以及热气球等科学设施,也没有引起乾隆丝毫兴趣。

一个看起来不太重要的礼节——英使不愿意像奴才一样下跪磕头——却引发了文明的冲突,乾隆大动肝火,并痛斥英国人:“朕无求于任何人,尔等速速收起礼品,启程回国。”

马戛尔尼走后66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圆明园,在洗劫珍宝的同时,发现当年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的天文地理钟、火炮等原封不动地封存在库房中。

而在此之前的1822年,黑格尔做出了那个著名的论断:“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能从中产生。”

 

 

 

文章作者: 周淮安